民生日用品是“流量担当”,毛利润相对较低。大米、食用油、酱油这些商品,毛利率通常在15%-20%,某款5升装的食用油,售价60元,成本50元,利润仅10元。但这类商品是社区居民的刚需,能稳定客流,带动其他高毛利商品销售。王姐发现,买大米的顾客中,80%会顺便买瓶酱油或一袋零食,间接提升了整体利润。
应急商品是“利润奇兵”。电池、创可贴、雨伞、充电宝这些商品,平时销量不大,但毛利率能超过50%。有次暴雨天,王姐的雨伞从15元涨到20元,仍卖断货,单天赚了1200元;夜间时段,充电宝租赁每小时收费3元,成本几乎可以忽略,每月能多赚800元。美喜福的督导建议她,把应急商品摆在收银台旁,结账时随口一提,能提升30%的销售率。
不同场景门店的毛利润差异
场景不同,便利店的毛利润也会跟着变。在上海陆家嘴商圈经营美喜福门店的李哥,门店毛利润率达32%,比王姐的社区店高3个百分点。商圈店的客群以上班族和流动游客为主,对价格不敏感,更在意便捷性和商品品质。李哥的店里,现磨咖啡售价18元,成本8元,毛利率55%,每天能卖100杯,单这一项就赚1000元;便携小零食如独立包装的坚果,售价8元,成本4.5元,毛利率44%,销量是社区店的2倍。
社区店的毛利润更依赖“高频复购”。王姐的社区店,客群以老人和家庭主妇为主,对价格敏感,所以她会控制高毛利商品的占比,重点做民生商品的复购。虽然整体毛利润率比商圈店低,但客流稳定,每月销售额波动不超过5%。美喜福的后台数据显示,社区店的会员复购率达65%,比商圈店高20个百分点,靠稳定的复购能弥补毛利润的差距。
校园周边的便利店,毛利润介于两者之间。在武汉某高校附近的美喜福门店,店主张哥的毛利润率约28%。学生客群喜欢新鲜零食和文具,某款网红气泡水,售价5元,成本2.8元,毛利率44%,每月卖1000瓶;文具类商品毛利率35%,开学季时,笔记本、笔的销量翻三倍,能拉高整体毛利润。但寒暑假客流减少,张哥会增加旅行洗漱包、行李箱等商品,维持毛利润稳定。
影响毛利润的关键运营策略
选品是提升毛利润的核心。王姐每个月都会分析销售数据,淘汰毛利率低于20%且销量差的商品,比如某款本地小众饮料,毛利率18%,每月仅卖50瓶,她果断下架,换成毛利率35%的网红果汁,销量立刻涨到200瓶。美喜福的采购团队会定期推送“高毛利商品清单”,王姐跟着调整,毛利润率每月能提升1-2个百分点。
陈列能无声拉动毛利润。王姐把高毛利的鲜食和零食放在1.5米高的黄金货架层,这个高度是顾客视线最集中的地方,销量能提升30%;把民生日用品放在货架下层,引导顾客弯腰时顺便浏览其他商品。她还在收银台旁摆上“随手买”商品,如口香糖、打火机,顾客结账时顺手购买率达40%,这些商品的毛利率都在35%以上。
促销活动要“精准提利”。王姐不会做盲目打折,而是针对高毛利商品做组合促销,比如“买鲜食便当送饮料”,便当毛利率40%,饮料毛利率30%,组合后整体毛利仍有35%,但能提升客单价。美喜福的“会员日”活动,她会设置“满30元减5元”,但限定在高毛利商品区,既吸引顾客,又不影响整体利润。
成本控制是毛利润的“底线”。王姐通过美喜福的集中采购,把进货成本压低了8%,某款畅销零食的进货价从5元降到4.6元,每袋多赚0.4元,每月卖1000袋,多赚400元;她还优化冷柜温度,夏天调至4℃,冬天调至6℃,每月省电费200元,这些节省的成本,最终都会转化为毛利润。
便利店毛利润一般是多少?没有统一答案,但通过选对商品、适配场景、做好运营,大多数门店能把毛利润率稳定在25%-32%之间。就像王姐和李哥,虽然门店位置不同,但都通过贴合自身场景的策略,实现了可观的毛利润。美喜福的督导常说:“毛利润不是算出来的,是选品选出来的,是运营做出来的。”对便利店店主来说,摸清商品利润规律,适配客群需求,才能让毛利润稳步提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