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世纪四五十年代,对于欧洲来说,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刻。从1347至1353年,席卷整个欧罗巴的被称之为“黑死病”的鼠疫大瘟疫,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。
黑死病也称为鼠疫,是以流行性淋巴腺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。1347年前后,这种疾病从亚洲传入意大利的西西里岛,后分三路向外传播,很快传播到北非、整个意大利和西班牙。次年,传到法国、瑞士、德意志、澳地利等国。这年年底,疫区几乎遍及欧洲大陆,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全部瘫痪,无一幸免。
根据描述,被黑死病感染的患者开始时会出现寒战、头痛等症状,继而发热、昏迷,皮肤广泛出血,身长恶疮,呼吸衰竭;少则两三天,多则四五天,就纷纷死亡。由于患者死后皮肤常呈黑紫色,因此人们将这种可怕的瘟疫称为“黑死病”。
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地方,都出现了在“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”、“葬礼连连不断,而送葬者却寥寥无几”的场景,所有繁华城市的居民纷纷逃往人烟稀少的城镇躲避灾难,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薄伽丘的名著《十日谈》就是以此为背景的。
1352年后,黑死病在欧洲的势头开始迅速减缓。但其肆虐期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,据统计已经占到了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/3!就算是在堪称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欧洲死去的人数也不过是总人口的5%而已。之后的数百年间,黑死病每隔几十年都会重返欧洲。时至今日,欧洲人依旧不能忘记那段恐怖的噩梦!
综合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